重温干涉仪:迈克尔逊实验的一些理解

最近在看一本光学的教材,里面讲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时候挺感兴趣的。 虽然大学学的是软件,没做过这个实验,但通过看资料和模拟,对原理有了一些理解。 写这篇笔记主要是为了整理一下学到的知识。

1. 基本装置结构

迈克尔逊干涉仪(Michelson Interferometer)的结构其实很简单: 一个分光镜(Beam Splitter)把光分成两束,分别经过两个反射镜M1和M2反射后再汇合, 产生干涉条纹。据说实验中调节这两个镜子是个技术活,要让它们严格垂直才能看到清晰的条纹。

核心部件

分光镜:45°放置,半透半反
固定镜M1:位置固定
可动镜M2:可以通过微调螺丝精确移动
补偿板:平衡光程差(当时没太理解这个,后面会说)

2. 光程差的计算

这是整个实验的核心概念。两束光的光程差决定了干涉条纹的明暗。 假设M2相对于M1移动了距离d,那么光程差就是:

Δ = 2d

为什么是2d而不是d?因为光要往返,所以路径差是移动距离的两倍。 这个简单的关系式在实际测量中非常有用。

明暗条纹的条件

亮条纹(相长干涉):Δ = 2d = kλ (k = 0, 1, 2, ...)
暗条纹(相消干涉):Δ = 2d = (k + 1/2)λ

所以当M2移动λ/2的距离时,会看到一个完整的明暗变化周期。 实验中我们就是通过数条纹移动的个数N,来计算实际移动的距离:

d = N · λ / 2

3. 关于补偿板的理解

刚开始看资料时,不太理解为什么需要补偿板。后来查了一些资料才明白:

问题:两束光中,一束穿过分光镜三次(一次入射,一次反射回来,一次透射出去), 另一束只穿过一次。如果分光镜有一定厚度,两束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距离就不一样了。

补偿板就是一块和分光镜材质、厚度完全相同的玻璃,放在光路中让两束光都经过相同厚度的玻璃, 这样才能保证光程相等。使用白光(而非单色光)时,这个补偿就特别重要。

4. 用Python模拟条纹移动

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条纹变化,我写了个简单的Python脚本来模拟。 用的是matplotlib来画图:
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# 参数设置
wavelength = 632.8e-9  # 氦氖激光波长 (m)
d_values = np.linspace(0, 5e-6, 1000)  # M2移动范围

# 计算光程差和强度
delta = 2 * d_values
intensity = np.cos(2 * np.pi * delta / wavelength) ** 2

# 绘制条纹强度变化
plt.figure(figsize=(10, 4))
plt.plot(d_values * 1e6, intensity, linewidth=2)
plt.xlabel('M2移动距离 (μm)')
plt.ylabel('干涉条纹强度')
plt.title('迈克尔逊干涉仪条纹强度变化')
plt.grid(True, alpha=0.3)
plt.tight_layout()
plt.show()

运行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强度的周期性变化。每移动316.4 nm(也就是λ/2), 条纹就完成一次明暗循环。

5. 实际应用的一些思考

以前觉得这就是个纯粹的教学实验,后来才知道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非常广泛:

· 精密测量
可以测量微小的位移,精度能达到纳米级别。很多精密加工和测量设备就是基于这个原理。

· 引力波探测
LIGO(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)就是一个超大版本的迈克尔逊干涉仪, 臂长达到4公里,能够探测到时空的微小扭曲。这个应用真的让我觉得很震撼。

· 光谱分析
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(FTIR)也用到了干涉原理,通过分析干涉图样来得到光谱信息。

6. 总结

重新理解这个实验让我有几点感悟:

1. 很多基础实验看似简单,但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其实很深刻
2. 当时没理解的概念(比如补偿板),现在再看就清楚多了
3. 用代码可视化物理过程,能帮助理解得更透彻

下次准备写写关于法布里-珀罗干涉仪的笔记,那个在光纤通信中用得比较多。